zhuanli/39/202320079186.html by HTTrack Website Copier/3.x [XR&CO'2014], Mon, 24 Jul 2023 11:10:50 GMT --> 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73862发布日期:2023-07-24 02:58阅读:20来源:国知局
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储液器是制冷设备的辅助设备之一,用于储存制冷剂液体,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的作用。在制冷剂进入储液器时会产生明显的喷发和流动噪音。
3.相关技术中,一般是在储液器外壳设置多孔吸音的隔音罩,利用隔音罩吸附储液器工作时的噪音。或者,在储液器内安装过滤网和消音组件,这样需要将储液器分成上下筒体,并在上下筒体内分别设置消音组件与滤网。
4.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5.外置隔音罩增加了储液器的重量,不利于制冷设备整体运行的可靠性,且隔音罩加工、安装工艺复杂,成本也较大。储液器分为上下筒,储液器的组件过多,生产、安装复杂,且在上下筒体之间采用密封环与连接环进行连接,不能保证上下筒体连接处的绝对气密性,安装不当、运输或长时间运行都可能会导致连接处的泄露,影响制冷系统的运行。
6.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及制冷设备,以减少储液器噪音并吸附杂质,并且保证制冷设备的运行可靠性、降低成本。
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所述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包括:壳体,限定出储液腔;流入管,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以使气液混合制冷剂流入所述储液腔内;流出管,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以使气态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流出所述储液腔;多孔结构,位于所述储液腔内,用于吸收噪音和/或杂质。
10.可选地,所述多孔结构包括金属多孔结构或开奖烯多孔结构。
11.可选地,所述多孔结构包括钢丝球。
12.可选地,所述多孔结构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多孔结构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多孔结构间隔设于所述储液腔内;和/或,所述多孔结构的外径与所述储液腔的内径的比例范围为一比十至一比二。
13.可选地,所述多孔结构设于所述储液腔的顶部、所述储液腔的底部和所述储液腔的中部的一处或多处。
14.可选地,所述多孔结构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多孔结构与所述壳体相抵接。
15.可选地,所述储液器适于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时,所述流入管贯穿所述储液腔的底壁后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所述流出管贯穿所述储液腔的顶壁后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所述流入管流出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喷发至所述储液腔内,然后气态制冷剂从所述流出管流出。
16.可选地,所述储液器适于位于所述制冷设备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时,所述流入管与所述流出管均贯穿所述储液腔的顶壁后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其中,所述储液腔内贮存有液态制冷剂,所述流入管的下端位于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上方,流出管的下端位于所述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下方,气液混合制冷剂从所述流入管流入所述储液腔内,然后液态制冷剂从所述流出管流出。
17.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
18.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蒸发器;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相连通;其中,所述储液器连通在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之间,或者,所述储液器连通在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之间。
1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及制冷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20.储液器内设置多孔结构,这样多孔结构能够吸收储液器内液态制冷剂流动或者喷发产生的噪音,进而降低制冷设备的噪音。同时,多孔结构能够吸附随制冷剂流出的部分压缩机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保障了压缩机长期运行的制冷效率不衰减,有利于制冷设备的静音长寿命高效运行。这里,多孔结构同时起到降噪和过滤的作用,多孔结构重量较轻,不会额外增加储液器的重量,提高了制冷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而且无需将储液器分为两个筒体,将多孔结构设置于储液器内即可,也不会影响储液器的气密性,且成本较低,实用性强,易于实现。
21.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2.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3.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储液器;10、壳体;101、储液腔;20、流入管;30、流出管;40、多孔结构;2、蒸发器;3、压缩机;4、冷凝器;5、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0.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1.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3.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4.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如图1至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循环系统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通的蒸发器2、压缩机3、冷凝器4和节流装置5。其中,制冷剂在蒸发器2、压缩机3、冷凝器4和节流装置5内循环流动,以实现制冷设备的制冷。
37.制冷设备工作时,制冷剂在蒸发器2内蒸发,吸收空气内的热量,变成气态冷媒或者气液两相混合制冷剂。气态冷媒流动至压缩机3处,压缩机3将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流动至冷凝器4内,在冷凝器4内液化放热,变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或者气液两相混合制冷剂。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或者气液两相混合制冷剂再流经节流装置5节流,在节流装置5内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降压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然后再流回至蒸发器2内进行蒸发。这样就完成了制冷循环。
38.结合图2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1,储液器1包括壳体10、流入管20和流出管30,壳体10限定出储液腔101;流入管20与储液腔101相连通,以使气液混合制冷剂流入储液腔101内;流出管30与储液腔101相连通,以使气态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流出储液腔101。
39.本实施例中,气液两相的混合制冷剂从流入管20流至储液腔101内,气液两相的混合制冷剂在储液器1内,在使用过程中,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会进入储液器1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态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放储液器1底部,这样气态的制冷剂和液态的制冷剂能够分离,进而气态的制冷剂或者液态的制冷剂则由储液器1的流出口流出。这样储液器1能够储存未汽化的液态制冷剂,调节不同温度下参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量,同时防止产生“液击”现象导致压缩机3不能正常工作。
4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储液器1适于设于蒸发器2的出口和压缩机3的入口之间,蒸发器2流出的气液混合制冷剂流至储液器1内,其中,气态的制冷剂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压缩机3内,液态制冷剂由于重力作用落至储液器1的底部。
41.本实施例中,在制冷设备的制冷循环期间,当蒸发器2无法保证将液态制冷剂完全汽化时,气液两相态的制冷剂通过流入管20进入储液器1时,液态的制冷剂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流到储液器1底部,而气态的制冷剂经回气管进入压缩机3,这样能够防止产生“液击”现象导致压缩机3不能正常工作。
42.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储液器1适于位于冷凝器4的出口和蒸发器2的入口之间,气液混合态的制冷剂经过冷凝器4流出至储液器1内,其中,由于重力作用液态制冷剂落到储液器1的底部,液态制冷剂沿着流出管30进入蒸发器2中。
43.本实施例中,储液器1位于冷凝器4和蒸发器2之间,能够避免气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2中,提高蒸发器2的蒸发效率。
44.应当说明的是:储液器1还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储液器可以根据使用场景不同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且选择不同的使用形态。
45.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1还包括多孔结构40,多孔结构40位于储液腔101内,其中,多孔结构40用于吸收噪音和/或杂质。
46.本实施例中多孔结构40能够有效实现降低制冷剂喷发和流动产生的噪音,并吸附部分压缩机3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保障制冷设备的静音长寿命高效运行。另外,采用多孔结构40进行降噪除杂质,安装简单,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而且多孔结构40既能够降噪还能够过滤,起到降噪和过滤的双重作用,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分别设置滤网和消音组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器1具有成本更低、重量更轻,功能一体化的优点。
47.储液器1位于蒸发器2和压缩机3之间时,多孔结构40可以吸附压缩机3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防止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随着制冷剂与润滑油经储液器1下部的回油孔进入蒸发器2,进而进入毛细管与压缩机3中,堵塞毛细管、影响压缩机3正常运行;而气态的制冷剂经流出管30进入压缩机3,钢丝球可以降低制冷剂的喷发流动噪音,也可以吸附部分随制冷剂喷出的压缩机3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防止压缩机3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随气态制冷剂经流出管30进入压缩机3,影响其运行。
48.可选地,多孔结构40包括金属多孔结构或者开奖烯多孔结构。本实施例中,多孔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材质,能够形成多孔结构,并且具有吸收噪音和/或杂质的结构均属于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
49.示例的,多孔结构40为金属多孔结构时,多孔结构可以为钢丝球、泡沫铝、泡沫铜、缠绕铁丝网、铁丝球、铝球、缠绕铝网、缠绕铜网中的一种或多种。同样的,多孔结构也可以为开奖烯泡沫多孔结构。可选地,多孔结构40也可以为泡沫陶瓷材料。多孔结构40采用开奖
烯泡沫或者泡沫陶瓷质量较轻,且材料本身就具有减振降噪的功能,能够更好的吸收和噪音和杂质。
50.再比如,多孔结构40可以为多孔迷宫结构,或者,多孔结构40为不规则多孔结构。
51.本实施例中,多孔迷宫结构的孔隙较大,能够更好地吸收缩机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等杂质。不规则多孔结构40密度较小、防堵较高。特别是泡沫铝式不规则多孔结构质量较轻,且材料本身就具有减振降噪的功能,能够更好的吸收和噪音和杂质。
52.可选地,多孔结构40包括钢丝球。
53.本实施例中,钢丝球质量轻、成本低、易于获得,且降噪和吸收杂质的效果好。而且,钢丝球不容易掉渣,不会增加额外的杂质,除杂质效果更佳。
54.可选地,钢丝球由多个螺旋状钢丝缠绕形成。
55.本实施例中,钢丝球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多孔结构。多个螺旋状钢丝缠绕而成的钢丝球,易于加工、成本较低。
56.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的钢丝球也可以为钢丝网缠绕形成,也就是说,能够形成多孔状的钢丝球的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
57.可选地,多孔结构4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孔结构4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多孔结构40间隔设于储液腔101内。
58.本实施例中,多孔结构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储液器1的噪音情况选择设置多孔结构40的数量,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59.示例的,多孔结构40为钢丝球时,钢丝球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4个等。
60.可选地,多孔结构4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多孔结构40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多孔结构40可以都为螺旋状钢丝缠绕形成或者其他的形式的钢丝球,多个多孔结构40也可以采用多种类型,根据储液腔101内不同位置的噪音、杂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多孔结构40类型。
61.可选地,多孔结构40的外径与储液腔101的内径的比例范围为一比十至一比二。
62.本实施例中,多孔结构40的尺寸可以根据储液腔101的内径进行设置,多孔结构40的直径与储液腔101的内径的比例小于一比十时,多孔结构40尺寸太小,不便于多孔结构40的设置。当多孔结构40的直径与储液腔101的内径的比例大于一比二时,多孔结构40尺寸太大,也不便于多孔结构40的取放,而且会影响储液器1的存储容积。
63.应当说明的是:这里的储液腔101的内径指的是储液腔101横截面的内径,多孔结构40的直径指的是多孔结构40的最长的外径。
64.示例的,多孔结构40的直径与储液腔101的内径的比例可以为1/8、1/6、1/5、1/3等。
65.可选地,多孔结构40设于储液腔101的顶部、储液腔101的底部和储液腔101的中部的一处或多处。
66.本实施例中,多孔结构40可以设置在储液腔101的任意位置,安装在储液腔101的底部时,不仅可以降低噪音,还可以吸附液态制冷剂中的压缩机3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等杂质,避免杂质流出储液器1堵塞管路或其他部件。
67.可选地,多孔结构40与流出管30的出口相对应,以减少流出管30流出制冷剂产生的噪音。
68.示例的,如图1所示,当储液器1设于蒸发器2和压缩机3之间时,流入管20与储液器1的底部相连通,流出管30与储液器1的顶部相连通,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从流入管20喷发至储液腔101内,其中,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落在储液腔101的底部。其中,多孔结构40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多孔结构40设于储液腔101的底部,一个多孔结构40设在储液器1的顶部。位于底部的多孔结构40能够吸附噪音的同时吸附液态制冷剂携带的残渣或油渣等。位于顶部的多孔结构40正对或侧对流入管20,用于降低制冷剂喷出流入管20时产生的噪音。
69.如图2所示,当储液器1设于冷凝器4和蒸发器2之间时,流入管20和流出管30均与储液器1的顶部相连通,其中,储液腔内101贮存有液态制冷剂,流入管20的下端位于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上方,流出管30的下端位于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下方,气液混合制冷剂从流入管20流入储液腔101内,液态制冷剂从流出管30流出。
70.如图4所示,多孔结构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多孔结构40均位于储液腔101的底部,具体的,多孔结构4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三个多孔结构40间隔设置在储液腔101的底部,并位于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下方,这样多孔结构40可以降低液态制冷剂的流动噪音,同时可以吸附压缩机磨损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防止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随着制冷剂流动,造成管路堵塞或影响压缩机正常运行。
71.可选地,多孔结构40与壳体10固定连接。
72.本实施例中,多孔结构40固定连接在壳体10上,也就是说,多孔结构40固定连接在储液腔101的腔壁上,这样能够增加多孔结构40的固定稳定性。避免储液器1在运输、搬运安装过程中多孔结构40移动或错位,影响降噪效果。
73.示例的,多孔结构40可以采用激光焊接、高频感应焊接等方法连接在储液器1上。这里,采用焊接的方式使得多孔结构40的连接更加稳定,多孔结构40不容易脱落,提高制冷设备的运行稳定性。
74.可选地,多孔结构40与壳体10相抵接。
75.本实施例中,多孔结构40与壳体10相抵接,指的是,多孔结构40可以自由放入储液腔101内,也就是说,多孔结构40在自身重力下放入储液腔101内,多孔结构40与壳体10之间不接触,这样便于多孔结构40的设置、安装和拆卸。对现有的储液器1可以采用后装的方式安装多孔结构40。
76.在实际应用中,多孔结构4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多孔结构40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设置在储液腔内,比如,可以采用固定连接和自由放入相结合的方式设置。
77.可选地,多孔结构4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比如,多孔结构40可以为椭球形、球形、圆柱形、圆锥形等。可以根据储液器的形状设置多孔结构40的形状,本技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78.在实际应用中,将多孔结构40嵌入在制冷设备的储液器1中,能吸附储液器1中因压缩机3磨损产生的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不影响压缩机3润滑油的回油,避免残渣和废油固态物质堵塞毛细管或影响压缩机3运行,从而保障了压缩机3长期运行的制冷效率不衰减。
79.应当说明的是:储液器1并不局限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两种形式,依据使用场景不同,储液器1的安装位置以及使用原理皆有不同。储液器1的形态也有不同,本技术在此不
做具体限定,但是能够采用本技术的多孔结构进行降噪和吸附杂质的功能的储液器均属于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
80.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1。
8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因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1,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用于制冷设备的储液器1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2.可选地,制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空调器、冰箱、冷柜、冰吧。
83.可选地,制冷设备包括依次连通的蒸发器2、压缩机3、冷凝器4和节流装置5,蒸发器2的出口与压缩机3的入口相连通,压缩机3的出口与冷凝器4的入口相连通,冷凝器4的出口与节流装置5的入口相连通,节流装置5的出口与蒸发器2的入口相连通。这样,制冷剂在蒸发器2、压缩机3、冷凝器4和节流装置5中依次流动。
8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储液器1设于蒸发器2的出口和压缩机3的入口之间,蒸发器2流出的气液混合制冷剂流至储液器1内,其中,气态的制冷剂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压缩机3内,液态制冷剂由于重力作用落至储液器1的底部。
85.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储液器1适于位于冷凝器4的出口和蒸发器2的入口之间,气液混合态的制冷剂经过冷凝器4流出至储液器1内,其中,由于重力作用液态制冷剂落到储液器1的底部,液态制冷剂沿着流出管30进入蒸发器2中。
86.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
zhuanli/39/202320079186.html by HTTrack Website Copier/3.x [XR&CO'2014], Mon, 24 Jul 2023 11:11:07 GMT -->